-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肝胆胰外科
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溶解增多而引起的黄疸症状,通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疾病、药物或毒素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随着老化和磨损会逐渐被肝脏清除,但在溶血性疾病中,红细胞的寿命明显缩短,导致大量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破裂,并释放大量的胆红素,从而导致黄疸的出现。
溶血性黄疸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呈金黄色或柠檬色,常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酱油色尿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贫血、肝肾功能损害、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的因素,如避免接触某些药物、毒物等。
-
溶血性黄疸出院标准
溶血性黄疸的出院标准,是当宝宝的胆红素降到150umol/L以下,基本上就是安全了的可以出院。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症状比较轻微的是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十天左右,黄疸现象就会消退,这样的宝... 详细»
-
如何预防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其中红细胞被异常快速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黏膜发黄。预防溶血性黄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感染:感染是溶血性黄疸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尽量避免感染。这包括... 详细»
-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使的病人的皮肤、巩膜等变黄。最高正常胆红素为17.1μmol/L,结合胆红素3.42μmol/L和未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形成大量未...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