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肝胆胰外科
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在溶血性黄疸的患者中,由于大量的红细胞破裂,会导致体内的血红蛋白增加,进而造成肝脏无法完全处理,导致肝功能异常,同时也会对造血系统产生影响,继而导致贫血的发生。针对溶血性黄疸导致的贫血情况,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1.检查:首先需要明确溶血的原因,包括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突变、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反应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遗传学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的溶血原因,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对病因的治疗、对症治疗等。
2.治疗:在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溶血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输注血浆、输注红细胞、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诱发因素等。同时需要注意对贫血的处理,通过口服或静脉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进行治疗。另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综合治疗下,大部分溶血性黄疸患者的贫血情况可以得到缓解。
总之,对于溶血性黄疸导致的贫血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
溶血性黄疸出院标准
溶血性黄疸的出院标准,是当宝宝的胆红素降到150umol/L以下,基本上就是安全了的可以出院。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症状比较轻微的是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十天左右,黄疸现象就会消退,这样的宝... 详细»
-
如何预防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其中红细胞被异常快速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黏膜发黄。预防溶血性黄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感染:感染是溶血性黄疸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尽量避免感染。这包括... 详细»
-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使的病人的皮肤、巩膜等变黄。最高正常胆红素为17.1μmol/L,结合胆红素3.42μmol/L和未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形成大量未...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