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肝胆胰外科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导致血液中游离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一种黄疸类型。下面是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及其治疗方式。
一、原因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包括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2.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导的溶血性贫血、感染相关性溶血性贫血等。
二、治疗方式
1.去除病因:如果是由于感染、药物等原因引起的溶血性黄疸,需要去除病因。
2.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3.退黄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如熊去氧胆酸、茵栀黄等。
4.输血治疗:如果患者贫血严重,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总之,溶血性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黄疸类型,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医嘱定期复查。
-
-
溶血性黄疸出院标准
溶血性黄疸的出院标准,是当宝宝的胆红素降到150umol/L以下,基本上就是安全了的可以出院。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症状比较轻微的是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十天左右,黄疸现象就会消退,这样的宝... 详细»
-
-
如何预防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其中红细胞被异常快速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黏膜发黄。预防溶血性黄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感染:感染是溶血性黄疸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尽量避免感染。这包括... 详细»
-
-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使的病人的皮肤、巩膜等变黄。最高正常胆红素为17.1μmol/L,结合胆红素3.42μmol/L和未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形成大量未...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