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消化内科成功为一位80岁患者实施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实现微创手术一次性完成挖除胃底巨大肿物,术后4天患者即康复出院。
刚好80岁的张大爷(化名)本在家安享天伦之乐,不料今年春节之后,张大爷开始频繁感到腹痛,食欲大减,精神萎靡,并反复出现呕血和黑便,经附近医院就诊治疗后未见好转。子女们焦急万分,陪同老人来到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消化内科,慕名找到该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爱民。经消化内镜检查,发现张大爷同时罹患胃底肿物和胃窦巨大溃疡。
李爱民主任综合分析病情后为张大爷制定了后续治疗方案,首先进行规范的护胃治疗消除溃疡,然后择期评估内镜下微创手术摘除肿物。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老人的腹痛及呕血黑便等症状消失,食欲和精神大为改善,行内镜复查显示胃窦巨大溃疡已完全愈合,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身体条件。
然而,张大爷高龄、胃底肿物巨大,令手术风险倍增。消化内科内镜微创诊疗团队为张大爷进行了仔细的术前评估,通过超声内镜技术评估肿物的起源、大小、毗邻及血管情况,同时请麻醉科团队进行了麻醉风险评估和方案制定。各项准备工作完善后,李爱民主任主刀为张大爷实施了胃底巨大肿物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内镜中心医护团队和麻醉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术中精准剥离,几乎零出血,1小时后成功完整切除胃底肿物,肿物切除后通过钛夹紧密缝合胃部创面,保留了胃壁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术后第二天张大爷即开始进食,第四天即康复出院。李爱民主任表示,相比于传统外科手术,内镜下“超级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科普】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该术式适应证包括:
(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
(2)胃肠道早癌;
(3)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类癌、异位胰腺、囊肿、静脉瘤等)。
(通讯员:刘进娣、赵易尔)
-
胃窦胃角糜烂
胃窦胃角糜烂,这种情况首先建议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适当休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精神过度焦虑与紧张的情况。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炸,油腻过酸过甜。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少... 详细»
-
胃窦浅溃疡是什么意思
胃窦浅溃疡属于胃部疾病,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胃胀、食欲下降的现象,与平时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有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炎止痛的药物,疾病便会有所缓解。患有胃窦浅溃疡,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 详细»
-
胃窦在胃的什么位置
很多的胃部疾病都是由胃窦部位所引起的,这个部位是炎症,溃疡,以及肿瘤的多发区。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胃窦到底在胃的什么位置。其实胃窦一般处于胃部的幽门部,而一些溃疡疾病以及挨着一般发生在胃窦附近的胃小弯处... 详细»
-
胃窦胃角糜烂是什么意思
胃窦胃角糜烂的症状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面经常发生在黏膜层或者黏膜肌层,患者多半是因为受凉、吃过多刺激性食物或者药物导致的。或是患者有长时间抽烟、喝酒的习惯,也会导致患者的胃黏膜损伤,从而出现... 详细»
-
58岁女性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经分期手术治愈
一名58岁的女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十年,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明显,每天排黏液血便,体重下降明显且不能正常工作。于我院接受单切口腹腔镜手术的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保护性回肠造口术治疗,手术很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