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梦如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针灸科
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理情况,会导致身体气血运行不畅,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应用艾炷燃烧产生热力和草药挥发物质的作用,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有气滞血瘀情况下,可以通过艾灸太冲穴、三阴交穴、合谷穴、肩井穴、神阙穴等部位,达到缓解效果。
1.太冲穴:位于足背部,第一趾和第二趾之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因肝郁气滞引起的气滞血瘀有很好的疗效。
2.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距离内踝尖3横指处。三阴交穴是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益气、养血活血的作用。对于因脾虚湿困引起的气滞血瘀有很好的疗效。
3.合谷穴:位于手背部,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因外感风寒引起的气滞血瘀有很好的疗效。
4.肩井穴:位于肩部,锁骨下缘与肩峰之间的凹陷处。肩井穴是胆经的穴位,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因情志不畅引起的气滞血瘀有很好的疗效。
5.神阙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1.5横指处。神阙穴是任脉的穴位,具有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对于全身性的气滞血瘀有很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治疗气滞血瘀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同时,艾灸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
-
气滞的诊断
气滞,中医病证名。气滞是指脏腑、经络的气机运行不畅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不通的病理变化。气滞的病机特点是气机郁滞不畅。临床上以肺气上逆,脾胃的痰湿、食积、瘀血,肝的情志抑郁造成气滞最为常见。... 详细»
-
-
气滞的保健
气滞,为中医病证名。气滞是指脏腑、经络的气运行不畅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不通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以肺气上逆,脾胃的痰湿、食积、瘀血,肝的情志抑郁造成气滞最为常见。气滞以局部的闷、胀、痛等为常见... 详细»
-
-
气滞的病因
气滞,中医病证名。气为构成人体基本物质之一。气滞是指脏腑、经络的气运行不畅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不通的病理变化。气滞以局部的闷、胀、痛等为常见表现,临床上以肺气上逆,脾胃的痰湿、食积、瘀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