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肝胆胰外科
溶血性黄疸的三大特征黄疸、贫血、溶血。
1.黄疸:溶血引起了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破坏,并释放出来。而这种释放的血红蛋白在肝脏内无法转换成溶解于水的胆红素,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因此,患者的皮肤、巩膜和黏膜会呈现出明显的黄疸表现。
2.贫血:贫血是溶血性黄疸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由于红细胞被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会减少,导致贫血的出现。贫血会让患者出现乏力、疲倦、心悸和气短等症状。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起心悸、头晕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3.溶血:溶血是溶血性黄疸的第三大特征。溶血性黄疸的患者在血液中的溶血指标,如血红蛋白、血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均会出现异常。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红细胞数量下降,血小板数量也会减少。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
-
如何预防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其中红细胞被异常快速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黏膜发黄。预防溶血性黄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感染:感染是溶血性黄疸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尽量避免感染。这包括... 详细»
-
-
溶血性黄疸出院标准
溶血性黄疸的出院标准,是当宝宝的胆红素降到150umol/L以下,基本上就是安全了的可以出院。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症状比较轻微的是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十天左右,黄疸现象就会消退,这样的宝... 详细»
-
-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使的病人的皮肤、巩膜等变黄。最高正常胆红素为17.1μmol/L,结合胆红素3.42μmol/L和未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形成大量未...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