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血液科
血管外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外部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以下是一些处理血管外溶血的方法:
1. 确定病因并治疗原发病:如果血管外溶血是由某种疾病引起的,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等,需要针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病情。
2. 支持性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以帮助维持患者的健康状况。这包括输液、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 血液透析:对于严重的血管外溶血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血液透析可以通过人工肾脏或腹膜透析等方式实现。
4. 输血:在某些情况下,如失血过多或贫血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来补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输血也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或其他并发症,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5. 避免触发因素:血管外溶血可能与某些因素有关,例如感染、药物或环境因素。一旦确认了引发溶血的因素,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这些因素。例如,避免暴露在潜在的感染源或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
总之,处理血管外溶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
孕期溶血检查
孕期的溶血检查一般是在怀孕24周到28周之间进行,并且新生儿的溶血检查并不是所有的孕妇都需要做,主要是针对孕妇是什么血型,如果孕妇是RH阴性血,或者是O型血,丈夫不是RH阴性血,或者不是O型血的话,就... 详细»
-
-
溶血症多吗
溶血是临床血液科比较常见的情况,目前临床上溶血症的患者还是比较多见的。溶血的话根据原因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蛇毒相关的溶血,比如当患者被蛇咬伤或者接触蛇毒血清时,就可能发生溶血。第二常见于... 详细»
-
-
溶血指数是什么
溶血指数是指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浓度数值,是诊断溶血的依据。在一定条件下,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浓度就是溶血指数,正常值为1:64,是判断是否存在溶血的一项依据。血型不合、红细胞自身异常、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