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从而导致基底膜病变的一种疾病。
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主要是因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从而引发基底膜病变的一种疾病。此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常发生于40岁至60岁的成年人。
膜性肾病通常可以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继发性膜性肾病,可能是因为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非甾体类抗炎药、恶性肿瘤等原因导致的。由于此疾病起病较为隐匿,因此不易被发现。
患有膜性肾病的患者应该卧床休息,能够改善明显的水肿以及大量蛋白尿。并且在恢复期间还需要遵医嘱服用环磷酰胺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厄贝沙坦片等药物,能够减轻患者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加快病情恢复。
膜性肾病患者在病情恢复期间,要保持合理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否则会增加肾脏负担。在这期间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
-
什么是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临床上属于肾内科疾病,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病理特征。按照病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称为继发性膜性肾病,另... 详细»
-
-
膜性肾病的饮食
膜性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症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对于他的饮食要求,总体原则是低盐低脂,优质蛋白这个原则。如果在肾病综合症发病治疗期间还有比较明显水肿的话,那么饮水量也需要控制,避免加重水肿,每天吃盐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