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唤起全社会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视,推动糖尿病防控工作。11月14日,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副院长、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陈燕铭带领团队为群众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风险与应对”大型义诊活动。旨在提醒人们了解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以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中山三院副院长、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 陈燕铭 教授
通过此次义诊活动,更多的群众了解到了糖尿病的的相关风险与应对措施。大家认识到,只要通过科学规范治疗、及早预防并发症, “糖友们”也可以与“糖”和平共处。
义诊现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功能受损、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问题和足部溃疡等。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及前期患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影响人类健康的第3大因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在20岁到79岁的人群中,共有约4.63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数排名第一,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严重威胁到我国国民健康。
糖尿病风险因素:
1 有糖尿病前期史,包括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或两者同时存在;
2 年龄≥40 岁;
3 超重BMI≥24 kg/m2(体重/升高2)或肥胖BMI≥248kg/m2 和/或向心性(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
5 缺乏体力活动者;
6 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7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或有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者
8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 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 和/或 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11 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12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应对
糖尿病患者应掌握相关的糖尿病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平和的心态。
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均衡的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鱼和豆类的摄入。
体重管理:控制体重,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适度减重,避免体重波动。减重应以“减脂增肌”为目的。循序渐进,长期维持。
体育运动:运动有助于提高代谢水平和增加胰岛素敏感度。运动前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多样的运动形式有利于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依从性。
定期检查: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评估干预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家也应规律监测血糖,及时登记。做好血糖的自我监测管理。
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度饮酒。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化用药或者注射胰岛素,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健康教育:通关医院公开课、公众号、宣传栏、宣传手册等进行健康教育。
本次义诊在现场为群众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和筛查机会,帮助参与者评估糖尿病风险,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包括饮食、锻炼、生活方式和药物管理方面的指导。希望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义诊团队合影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
-
糖尿病基因检测:揭秘糖尿病基因密码 提前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数据触目惊心:在中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就有1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累及全身:这种代谢疾病的并发症高达一百多种,如视网膜病、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肾病等;糖... 详细»
-
-
糖尿病发热
糖尿病患者出现发热的话,一般考虑是病毒性或者是细菌性感染导致的发热,那么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导致的发热我们一定要积极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因为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的话会导致发热的病情不能够缓解,白细胞的游... 详细»
-
-
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血液、尿液中含糖尿较高的症状,此疾病表现出的问题是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且伴随着体重减少等症状,是一组临床代谢综合征。在医学上通常把此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指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低...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