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中山三院第三批医疗队已经抗“疫”31天。医疗队在室外策划了简单而温馨的满月活动。
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为队员们送上叮咛和祝福。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合唱院歌、校歌,又一起深情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之中,不少人眼眶湿润。
在抗疫一线,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时刻冲锋在前,全体队员迎难而上、全力以赴。该批医疗队中,多位同志积极向党靠拢,入党申请书中“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字字铿锵。此次,28位同志率先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中山三院党委书记丘国新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从2020年2月9日,到2020年3月9日,从战歌四起,到捷报频传,从披荆斩棘,到轻车熟路,从拔地而起的雷神火神,到如今日渐关闭的方舱,队员们依稀已经看到了抗冠胜利的曙光!
回顾这一个月,中山三院援助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医疗队员们说,就像走了一整夜的夜路,终于挺到了黎明,目的地就在前方。是的,对这133名医疗队员来说,这一个月有太多的酸甜苦辣,值得用一生去回味。
一芯四核带领团队向前开进
2020年2月9日,接正月十五晚的国务院令,133名各科精英组成一个小型中山三院,带着但凡能带可带的高精尖家当,24小时内抵达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投入到救援工作。提起这一段,不少队员们觉得有些像做梦一般,前一天还在和家人其乐融融,第二天就已经披挂上了前线;昨天还在社交媒体为武汉加油,今天已成了战场的主角。
这是一场硬仗。医院掏出家底千叮万嘱,除夕出征的先头勇士们连夜列了长长的备物清单。医院精挑细选的133名战士业务素质各各过硬,对于他们,压力主要来自于心理。
全是重症,高度传染。许多的未知难免让人心生畏惧。但是,疫情就是命令。应收尽收,任务和命令纷至沓来且十万火急。队员们立刻撸起袖子。
杨扬队长迅速组织各方,医疗、护理、后勤、院感培训四块分工制度迅速明确,四驾马车齐驱并进:熟悉工作流程、制订医护方案、参加防护培训、迅速整理物资。
如果把医疗队比作处理器,队长杨扬就是它的“核芯”,以毕筱刚为首的医生团队、以陈妙霞为主的护理团队、以卞华伟为主的后勤团队、以及张献玲为主的院感团队是处理器的四个核。在他们的统一调配下,团队各司其职,运转有序高效。一个24小时过去,接管的重症病区从零开始到开区收病人了,再过一个24小时病区就全部收满。医疗队带着患者和家乡亲友的期望,飞速向前驶去。
火力全开 全心付出初见成效
认清了道路,便不再害怕。
在有序的忙碌中,队员们快速进入状态,甚至没有让人觉察到适应的过程。头三天,医疗队马力全开、昼夜奔忙:接收50位重症患者,熟悉千差万别的各类医疗护理方案,安排事无巨细的院感培训及注意事项,落实武汉封城后的后勤保障,医疗队员们火力全开咬牙坚持。
3天后,医疗队工作步入正轨。高效治愈新冠感染患者,是我们国家医疗队接下来的重要使命。杨扬队长提出两个奋斗目标:尽力挽救更多重症患者生命的同时,保持医院人员零感染。目标制定容易,实施起来可不简单。杨扬队长心中早有了一套方案。立体、多学科、个体化综合救治,就是医疗队的法宝。
横向纵向网格化排班,确保24小时都有熟悉患者病情的专家值班,自20多个专科的医生、100名多数具有丰富重症护理的护士各显所长、充分配合,充分发挥医疗队的这个类似小型综合医院配置的优势,为每一位患者量身打造治疗方案。同时,通过统筹管理,统一标准的制定、精细的处理原则,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的同时避免多学科而基础治疗混乱的情况发生,最大限度降低了患者基础疾病带来的风险。
对于危重患者,医疗队提出了五个及时:观察及时、检查及时、处理及时、会诊及时、预警及时。每天团队都召开危重病病例MDT,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多个学科外,康复科、精神科、临床营养科也提早介入治疗,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可能。除参与院内会诊外,医疗队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及时寻求院本部专家支持。必要时,针对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会诊甚至随时启动。
从医院的防护到环境设置,再到驻地的消毒及健康登记流程,各项措施近乎严苛,但所有人全力配合,院感条例被严格执行。
一系列举措之下,效果十分显著,第五天便有三位患者好转去了方舱医院,第六天便有了第一例患者出院,十五天时,第一批病危到昏迷的患者居然可以走着出院了。同济医院大赞中山三院的方案,并开始在院内推广。队员们也备受鼓舞,多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乍暖还寒 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乍暖还寒。前天夜里武汉上空响起春雷,第二天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
病区危重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龄且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医院重症监护室一床难求,个别患者甚至自我放弃,不肯配合治疗。
为了患者能够更快康复,医疗队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下雪那几天,医院及医疗队联合为患者准备了军大衣御寒;队员们纷纷捐出营养粉为患者加强营养;心理医生甘照宇几乎每天到病房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过节时,队员们工作之余贴心准备慰问信、小礼物,让患者多一份信心和温暖;护士们更是既要从事医疗护理,还要从事全职陪护,衣食住行到心理安慰。让许多患者直呼: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然而,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时就在刹那之间。86岁患者的新冠感染治愈了,医疗队全队上下欢欣鼓舞之时,患者突然因为心脏基础问题出现心跳骤停,几个小时抢救还是没能回天。
队员们有些沮丧。杨扬队长跟大家说,我们尽力了,有些情况确实不可逆转。但我们还要振作精神继续为患者的痊愈而努力。路还长,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长夜难熬 但前线后方所有人不遗余力
重症监护室没有床位,那病区就自己想办法给危重患者实施重症监护。很快,医疗队专门腾出一间病房,并购买了必要的设备,打造了病区自己的重症监护室。同济医院的同事也是全力配合,派驻的两位护长带着十几个护士忙上忙下进行各项协助。
队里重症监护专家不少,人员不成问题。呼吸机、ECMO,只要患者需要,必要时全部说上就上。
虽然有不少患者出院,但几个危重患者病情仍不平稳。专人专护,一人一案。队里年纪最大的毕筱刚主任忙到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只要他上班,他都要到每个病人床前询问查看,详细检查每一位患者所有医嘱,确保治疗方案能够随着患者病情动态调整。护理部主任陈妙霞也是每天必要病房,为患者护理质量把关,个别疑难患者,她亲自动手。
长时间两点一线、感控严格,队员们生活不免枯燥乏味。卞华伟主任作为无所不能的后勤老大,总能在临床工作之余为队员们带来惊喜。土鸡汤、热干面、速食火锅,每天菜式都有变化。队员们的生日、情人节、妇女节,简单而暖心的准备,总让队员们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广州后方的支持一样不遗余力。作为广东省级定点医院,三院多线作战,物资并不充裕。尽管如此,从大本营运来的物资还是源源不断,下雪前一车物资连夜就送来了,只要需要,医疗物资随时补充。政府、社会机构、民间组织也提供了各种帮助,让前线的队员们感动又温暖。
这次抗冠战役,医疗队员们深感,他们不是自己在战斗,中山三院、中山大学、我们的祖国,时刻都在!
自3月1日,武汉第一家方舱医院关闭,中山三院病区也陆续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尽管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但队员们丝毫没有放松,他们正带着更大的信心铆足劲继续冲刺。
此刻,武汉上空无形的硝烟尚未散尽,四万余白衣精兵仍在昼夜前行。但是所有将士都明白,凛冬已是强弩之末,马上就是春暖花开。
撰稿:唐财兴
(通讯员:周晋安)
-
中山三院45名内地援港医疗队员返粤!
5月5日,内地援港医疗队第二批212名队员返回深圳隔离休整,其中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45名队员。下午3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为内地援港医疗队员举行欢送会。此前,内地援港医疗队首批180名队... 详细»
-
吹响生命集结号——致敬广州中山三院援助医疗队
虽然我不是医生,可我的心与你们在一起。每一刻,都感受了你们的痛与累。期盼着,你们早日打赢这一场恶战,凯旋归来。 详细»
-
中山三院医疗队立体救治模式再发威,24小时患者转危为安
2020年2月17日中午12点,中山三院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收治了一名87岁的老奶奶。 老奶奶心率较快、呼吸窘迫、不能平卧、双下肢轻度浮肿,既往有高血压病、做过乳腺癌手术,还因为脑... 详细»
-
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结束休整归队,颁获“院长特别奖”
4月21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总队131名医护人员结束14天休整返院,中山一院举办全体援鄂医疗队员归队欢迎仪式。至此,除目前在牡丹江绥芬河和塞尔维亚指导的专家管向东、郭禹标、熊... 详细»
-
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率先开展重症超声技术成功抢救重症患者
1月31日上午,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专家在汉口医院查房时率先开展重症超声技术成功抢救了一名突发气胸的重症患者。该患者是一名75岁男性,因发热、咳嗽、气促入院,其配偶及与他同住的子女均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