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指的是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一般,心梗多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但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心梗发病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心梗的防治工作不可忽视,尤其现在秋冬季节的气温逐渐下降,是心梗频发的季节,更需要提高警惕。那么,哪些人是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需预防心梗的出现呢?
哪些人是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
1、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
40岁以后,人体开始步入衰老阶段,身体器官功能、体内循环开始降低,且血管发生病变、退化的机率增加,容易出现血管狭窄、堵塞,血液循环速度下降的表现。若心脏血管发生病变,其所需的血液无法及时到达,可能会引起心肌梗死的情况出现。因此,到了40岁后需警惕心肌梗死的出现。
2、寒冷地区的人群
据了解,在寒冷地区居住的人群,其心梗的发病率会相对高一些。是由于在寒冷地区受冷空气刺激,心脏血管容易发生收缩痉挛,血管堵塞血液供应出障碍,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现。因此,当气温下降时,或者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群,需要做好保暖工作,对预防心肌梗死有重要作用。
3、有家族史的人群
如果家族中有直系家属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情况,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出现,最好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了解健康状况,尽早做好预防工作。
4、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其发生心肌梗死的机率也会增加。由于受慢性疾病的影响,其心血管系统也容易受到刺激,从而出现血管病变、退化的情况。因此,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治疗原有疾病的基础上,也要做好预防心肌梗死出现的准备。
5、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对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压力大环境下生活工作的人群,经常抽烟酗酒的人群,长期熬夜、睡眠时间不足的人群,以及缺乏运动、肥胖、饮食不健康的人群,也容易发生心肌梗死。这主要是由于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身体健康受损,器官功能下降,发生心肌梗死的机率也会增加。因此,平时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肌梗死的出现。
由上述可知,对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寒冷地区的人、有家族病史的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都是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因此,需提早预防心肌梗死的出现,学习心肌梗死相关的应急措施、知识。
另外,心肌梗死在到来前会有一些信号提示,例如出现心前区疼痛且无法得到缓解、胸痛、后背刺痛、胃痛且有灼伤感、心律失常、发热等症状。留意到这些信号时,患者及其家属切不可慌张,应保持冷静,谨记两个“120”原则——及时拨打120救护车,及时就医,把握心梗黄金救治时间“120”分钟。
-
-
心梗急救药
心肌梗死此病的发病率是非常大的,因此大家应该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当此病产生的时候,也一定要及时接受专业的治疗,不然,就会严重地危害到人体的生命安全。急救药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些抗血小板药物。这一些药物都... 详细»
-
-
冠心病是心梗的诱因?心梗的4种高发人群要注意
不久前,演员程思寒因心梗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这位出演过《武林外传》、《小鱼儿与花无缺》等多部著名影视剧的老戏骨的离世让人惋惜、悲痛,同时也再次向我们证明了疾病的无情。 详细»
-
-
【心梗救治日】心梗时及时拨打120,争取“黄金救治”120分
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常危及生命。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提醒,急性心梗一旦发生,部分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会突然停止,这时就得及时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新获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