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费通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儿科
随着季节的推进,迎来了凉爽的秋季,同时也进入了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的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其中,4-7月是年第一波发病高峰期,9-11月为第二波发病高峰期。手足口病是一种出疹性的疾病,出疹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口腔、手、足等部位,故此得名。这种病的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极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传播,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那么,感染了手足口病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感染了手足口病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张费通副主任医师在接受医联媒体编辑采访时谈到:“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潜伏期,这个阶段宝宝没什么症状,之后会出现发烧等一般的病毒性感染的症状,比如发烧、食欲差、咳嗽、乏力、头痛、流眼泪、鼻塞这些都可能会有。紧接着就会出现这种口腔、手上、四肢的一些皮疹,典型的皮疹会出现一些斑丘疹,然后溃破出现一些疱疹,这是手足口病的特征性表现。也就是说,手足口病主要的症状就是病毒性感染的症状加上出疹性症状。”
手足口病应该怎样治疗呢?
张费通副主任医师透露:“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肠道病毒71型等多达20多种。所有的病毒到目前为止,都没有针对性的抗病毒的药物,所以手足口病毒是一个自限性疾病,不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特殊治疗,主要是对它的并发症治疗。如果只是一般的症状,没有出现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治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发烧就退烧,咳嗽就给一些化痰药。如果出现了其他系统的表现,那就要看出现的症状有哪些,主要看它的症状对症治疗。”
日常怎么预防手足口病呢?
1、注意手卫生
家长一定要敦促或帮助宝宝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玩耍回家后这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告诉宝宝,在把手洗干净之前,不要用手揉眼睛、抠鼻子,吃手或者伸手抓东西吃。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导宝宝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避免与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
3、给宝宝吃熟食
过期的、变质的、生冷的食物上面,尤其是没煮沸的水里,满满都是病毒的身影。当宝宝抵抗力下降时,就正是手足口病“安营扎寨”的好时机,所以食材要新鲜,食物要煮熟,水也要煮沸。
4、注意隔离防护
手足口病在流行高发期,要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口拥挤、环境复杂的地方。当时,身边有孩子感染了手足病毒,尽量不让孩子们相互接触。经常打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一定程度能减少室内的病菌密度,破坏它们的繁衍条件。
5、定期消毒
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宝宝使用的奶瓶、餐具等,用高温水煮也能杀死这些病毒。
6、接种疫苗
研究发现,如今至少有20种的肠道病毒能引起手足口病,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等,约70%的手足口病是有肠道病毒71型柯萨病毒A16型引起。其中,EV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更为严重。目前,国家推行的手足口病疫苗,实际指(EV71型)疫苗,只能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所以,就算孩子接种了手足口病疫苗,日常防护仍然不能马虎。
-
-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出现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等症... 详细»
-
-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主要是因为人体的肠道病毒所致。临床医学表明,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非常多,数量多达20余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这两种病毒最为常见。同时,手足口病多发于幼儿,且年... 详细»
-
-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又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以患儿和隐形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染率高。在湿热环境下,利于病毒繁殖生存,也容易使人患上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近距离接触患者或触摸已经被病毒污染的... 详细»
-
-
手足口怎么鉴别轻重症,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很多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有手足口病,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整个人的精神都会处在崩溃边缘。手足口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它在临床上也会有轻重症之别,并且可以通过很多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提高预防,降... 详细»
-
-
手足口病如何进行预防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所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儿童疾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接触性传播,传播的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及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5岁以下的婴儿发病率最高。 详细»